艺术活动:研究月饼在艺术展览中的主题选择
月饼如何成为艺术展览的「新晋主角」?
八月底路过社区烘焙坊,玻璃橱窗里的兔子模具和油纸包装堆成小山,空气里飘着莲蓉香气。这些天我在798看展时,突然发现展厅里摆着放大十倍的青铜月饼雕塑——原来中秋元素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闯入艺术空间。
一、月饼的文化符号变形记
小时候总觉得月饼是「甜蜜的负担」,直到在故宫博物院看到清代「月府饼模」特展。那些雕刻着蟾宫折桂、玉兔捣药的木模,分明是微型版画。策展人张老师告诉我:「去年中秋,有23%的传统文化类展览开始尝试食物主题。」
1.1 从贡品到装置艺术的蜕变
- 2021年上海双年展《桂花酒酿月饼》气味装置
- 景德镇陶艺家烧制的青花瓷月饼(直径80cm)
- 台北当代艺术馆的LED月饼灯笼矩阵
表现形式 | 传统展览占比 | 当代艺术展占比 |
实物陈列 | 68% | 12% |
解构重组 | 5% | 43% |
数据来源:《2023中国艺术展览年鉴》P127 |
二、策展人的「月饼方程式」
上周末在杭州丝绸博物馆,看到用苏绣呈现的「流心月饼剖面」,蛋黄部分用金线掺着鹅黄丝绣成。这种处理手法让00后观众小陈直呼:「比我妈切的月饼还诱人!」
2.1 材料实验的三大方向
- 可食用材料:糖霜山水画、巧克力浮雕
- 工业材料:亚克力分层结构、不锈钢冷雕
- 数字媒介:全息投影馅料、AR月饼组装游戏
三、观众参与的「月饼叙事」
广州三年展有个互动项目让我印象深刻:观众用橡皮章蘸取食用色素,在空白月饼上自由组合图案。这些作品经过扫描,最终组成动态的「月光拼图」投影在穹顶。
3.1 五感调动的创意实践
- 触觉:陶土月饼制作工坊
- 听觉:月饼包装纸摩擦声效装置
- 嗅觉:桂花蜜混合宣纸的「怀旧气味站」
走出展厅时,夕阳正透过玻璃幕墙洒在仿古月饼模具上。街角传来现烤月饼的香气,突然觉得艺术和生活就像月饼的饼皮和馅料——本就该揉在一起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