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通流量活动与品牌建设:塑造良好形象
联通流量活动与品牌建设:如何用「小实惠」打动「大市场」
上周路过小区门口的联通营业厅,看到橱窗里贴着「全家共享100G,月租直降30元」的海报。隔壁奶茶店的小哥边扫码办理边嘀咕:"这流量包倒是实在,比上个月移动那个送电影会员的活动强。"这句话突然让我意识到——原来品牌形象就是在这些日常细节里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。
一、流量活动背后的「小心机」
记得三年前5G刚普及时,运营商们还在比拼基站数量和技术参数。如今走进任何一家营业厅,最显眼的位置都被「流量+话费+会员」的组合套餐占据。联通今年主推的「王卡3.0」就是个典型例子:
- 月租29元包含30GB定向流量(覆盖抖音、微信等15个APP)
- 每月可领取视频网站/外卖平台/网盘等任选权益
- 老用户推荐新办卡可获双倍积分
运营商 | 主打套餐 | 用户增长率(2023Q2) | 投诉率(工信部数据) |
中国联通 | 王卡3.0 | 8.7% | 0.23% |
中国移动 | 动感地带5G版 | 5.1% | 0.35% |
中国电信 | 星卡Pro | 6.9% | 0.28% |
1.1 年轻人为什么愿意发朋友圈晒套餐?
在杭州某高校做的用户调研显示,72%的95后选择套餐时更看重「社交属性」。联通「校园沃派」卡附带的王者荣耀加速通道和B站大会员,让学生党们自发在游戏社区分享办理攻略。这种精准的圈层渗透,比在央视投广告来得更有效。
二、品牌建设的「三重门」
去年冬天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,联通的5G+VR观景台前排起长队。游客们戴着VR眼镜惊呼"这也太清楚了吧",这个场景被拍成短视频,在抖音获得了230万次播放。品牌认知的建立,往往需要跨越三个台阶:
2.1 从「信号塔」到「生活伙伴」
观察各运营商APP的改版轨迹很有意思:
- 2020年:首页突出「话费充值」「套餐续订」
- 2022年:新增「智能家居控制」「电影票优惠」
- 2023年:上线「健康监测」「家庭相册」功能
2.2 社会责任不是「选修课」
在贵州山区,联通的「银龄专列」服务队定期教老人使用视频通话。这个项目看似和主营业务无关,却让品牌在适老化改造评选中获得国务院表彰。当企业价值观与社会需求同频时,品牌美誉度自然水涨船高。
三、那些容易被忽略的「触点优化」
我家楼下菜鸟驿站的老板有句口头禅:"联通小哥每次来送卡都帮客人调试手机,移动的人放下快递就走。"这些服务细节积累起来,最终体现在客户满意度上:
服务环节 | 联通 | 行业平均 |
线上办理耗时 | 4.2分钟 | 6.8分钟 |
投诉响应速度 | 2小时内 | 4小时内 |
套餐到期提醒 | 提前7天 | 提前3天 |
营业厅的改造也暗藏巧思。北京金融街的联通智慧生活馆里,5G+VR试衣镜旁边就是咖啡吧台。等待办理业务的顾客喝着联名款饮品,不知不觉中就延长了驻留时间。
3.1 当「通信专家」变身「技术顾问」
上个月帮父亲办理宽带升级时,联通工程师主动建议:「您家智能门锁的信号强度需要调整路由器位置。」这种超出预期的专业建议,比任何广告词都能赢得用户信任。
四、流量池里的「生态游戏」
打开联通手机营业厅,会发现「流量银行」里能兑换的不再是话费券,而是知乎盐选会员、Keep训练计划甚至新能源汽车试驾资格。这种跨界合作构建的生态圈,让用户感觉「话费余额活起来了」。
在上海举办的数字生活节上,联通展台把5G测速仪做成了抓娃娃机——网速越快抓取次数越多。排队体验的年轻人边玩边发小红书,这种参与感营销正在改写传统的品牌传播路径。
窗外的夕阳把营业厅玻璃上的「5Gⁿ」标识染成金色,柜台前办理携号转网的用户还在增加。或许在不远的将来,我们选择运营商的标准会从「哪家信号强」变成「谁更懂我的生活」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