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星是如何在岩石上爬行的
海星是如何在岩石上爬行的?揭秘海底「小吸盘」的神奇本领
去年夏天带孩子去青岛赶海,潮水退去后,岩缝里总能看到几颗慢悠悠挪动的海星。女儿蹲在旁边看了足足十分钟,突然抬头问我:「爸爸,它们没有脚怎么爬得这么稳呀?」这个问题让我愣在原地,直到最近查阅了大量资料,才真正搞懂这些海洋生物的移动奥秘。
一、藏在腕足里的「秘密武器」
如果你仔细观察过海星的腹部,会发现五条腕足下密密麻麻排列着数百个管状小突起,这些就是它们的「临时脚掌」——专业术语叫作管足。每根管足末端都带着微型吸盘,活像缩小版的章鱼触手。
- 单只成年海星约有1500-2000根管足
- 每根管足长度约0.1-2毫米
- 吸盘可产生约0.02牛頓的吸附力
1. 管足的液压驱动系统
海星体内有套精密的液压网络,海水通过背面的筛板进入身体后,会分配到各个腕足的径向管道。当它们想移动时,肌肉收缩将海水压入特定管足,就像我们用注射器推水一样,管足瞬间伸长抵住岩石表面。
2. 黏液助攻的防滑秘诀
研究人员在《海洋生物黏附机制》论文中提到,海星管足会分泌糖蛋白黏液。这种物质遇水后变得黏稠,既能填补岩石表面的微小凹陷,又能降低管足收缩时的摩擦力,相当于自带「防滑胶水」。
二、五条腕足如何默契配合
运动阶段 | 腕足状态 | 能量消耗 |
准备移动 | 2条腕足抬起 | 低 |
推进阶段 | 3条腕足发力 | 高 |
固定身体 | 5条腕足交替吸附 | 中 |
1. 波浪式前进的智慧
海星从不「齐步走」,而是让管足像传送带般波浪形依次收缩。假设它要往东北方向移动,东南侧的管足会先松开,西北侧的管足保持吸附,整个身体就朝着目标方向缓缓转动。
2. 遇到陡坡怎么办
2019年《潮间带生物行为研究》记录到有趣现象:当遇到垂直岩壁时,海星会把身体弯成拱形,用最前端的两条腕足「探路」。等找到合适支点后,后方的管足会集体发力,像登山者抛岩钉那样逐段攀升。
三、不同海星的爬行绝活
别看海星长得都差不多,不同品种在岩石上移动的本事可是千差万别。我家鱼缸里养的面包海星,移动速度只有每分钟3厘米,而渔民用网捞起的野生多棘海星,爆发时能达到每分钟15厘米。
品种 | 管足密度(个/cm²) | 典型移动速度 | 特殊技能 |
普通海星 | 40-50 | 5cm/分钟 | 360度转向 |
多腕海星 | 60-80 | 2cm/分钟 | 陡坡攀爬 |
短腕海星 | 30-35 | 8cm/分钟 | 快速逃生 |
潮池边的礁石上,一只海星正用腕足末端试探着前方的水坑。它的管足像钢琴师的手指般灵活起伏,时而紧贴岩面,时而轻轻抬起。海浪涌来又退去,那些小吸盘始终牢牢抓着石头,仿佛在跳一支优雅的水中芭蕾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