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保意识:通过个幼儿挖泥游戏活动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
当泥巴遇上环保:一场让孩子爱上地球的游戏
上周在小区公园,看见邻居家五岁的豆豆蹲在花坛边,小手捏着泥巴做"巧克力蛋糕",他妈妈突然说了句:"别玩泥巴啦,多脏呀!"豆豆噘着嘴不肯起身的样子,让我想起自家闺女三岁时,也是在同样的位置用树叶给泥人做"裙子"。现在的孩子,连玩泥巴都成了奢侈的事。
为啥泥巴这么重要?
根据教育部《2022年学前自然教育调研报告》,城市幼儿园儿童每周接触自然材料的时间不足1.5小时。我家闺女所在的幼儿园倒是经常组织户外活动,但多数是滑梯、秋千这类成品玩具。直到去年保育员王老师引入了"泥巴实验室",孩子们才真正开始注意到脚下这片土地。
泥土里的微观世界
记得第一次活动时,王老师给每个孩子发了放大镜。当四岁的童童发现泥里有会动的红蚯蚓时,整个班都沸腾了。后来我们才知道,那次偶然的发现,让童童回家后坚持要把厨余垃圾埋在花盆里"喂蚯蚓"。
- 触觉开发:泥巴的湿润度会随着天气变化
- 观察训练:混合不同颜色的土壤制作彩虹土
- 环保启蒙:讨论"为什么有的地方泥巴硬邦邦的"
三个超好玩的挖泥游戏
朝阳区金盏乡的"小脚丫农场"有个保留项目——泥潭寻宝。农场主李大姐告诉我,他们每周会往泥潭里埋20个可降解的玉米淀粉玩具,孩子们找到的"宝物"能兑换向日葵种子。
游戏一:泥巴小侦探
准备材料很简单:旧酸奶盒、冰棒棍、食用色素。上周我带侄女试过,她把不同颜色的泥浆装进盒子做"地质样本",还煞有介事地在本子上画分层图。最惊喜的是她突然说:"小姨,我们给蚯蚓做个遮阳棚吧,太阳要把泥晒裂了。"
传统教育方式 | 游戏化教育 |
单向讲解环保知识 | 通过触觉记忆形成认知 |
要求背诵分类标准 | 在游戏中自然区分可降解物 |
强调环境污染后果 | 亲身体验生态变化过程 |
游戏二:会呼吸的泥蛋糕
海淀区某幼儿园的午点时间出现过神奇一幕:孩子们用自制的泥模具压出树叶形状的绿豆糕。保育员张老师说,有个男孩特意把模具戳了几个洞,理由是"要让泥土呼吸"。这个细节后来被写进北师大环境教育案例库。
当游戏照进现实
上个月幼儿园组织去湿地公园,五岁的朵朵突然指着岸边说:"老师快看!这里的泥巴和我们的'巧克力酱泥'不一样!"原来她发现公园的泥土里有塑料碎片,这直接引发了当天关于白色污染的讨论。后来孩子们自发设计了"泥土体检表",每周监测游戏区的土壤质量。
意想不到的衍生课
- 数学:用量杯比较干湿泥土的体积差
- 美术:用天然矿物粉给泥塑上色
- 语言:编撰《泥土宝宝旅行记》绘本
丰台区某社区最近搞了个"泥土交换计划",小朋友用自家阳台的盆栽土换取游戏区的游乐券。物业王经理说,这个月垃圾分类正确率提升了18%,估计是孩子们在家监督的结果。
大人的功课更重要
记得第一次听说要让孩子玩泥巴时,我也担心过卫生问题。后来在《自然教育实践手册》里看到,适量接触土壤中的微生物反而能增强免疫力。现在每周五成了我们家的"脏玩日",阳台上专门留了个"自由创作区",孩子爸还贡献出他种多肉用的火山岩。
楼下的梧桐树开始掉叶子了,闺女正在研究怎么用落叶和泥巴做"冬天保暖被"。她最近总说:"妈妈,我们给大树也玩玩泥巴面膜吧。"窗台上装着雨水的小桶微微晃动,倒映着远处工地上正在崛起的钢铁森林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