烛龙皮肤制作中的团队协作要点
烛龙皮肤制作中,团队协作到底怎么“不翻车”?
上个月隔壁项目组的小王,因为在角色皮肤迭代时没对齐需求,硬是把东方龙鳞做成了西方蜥蜴皮,整个项目直接推倒重来。这事儿让我突然意识到,在烛龙这类文化属性极强的皮肤制作中,团队配合比个人能力重要十倍。
一、美术组和策划的“双向奔赴”
记得去年做青丘九尾皮肤时,原画师老张在深夜11点抓着策划小林改文案的场景——小林坚持狐尾要符合《山海经》记载的“四足九尾”,老张却觉得蜷曲造型会影响3D建模后的动态效果。
- 需求对齐三大原则:
- 每周三的“咖啡会”必须带着实体模型参会
- 使用Miro看板同步文化考据资料
- 关键参数必须书面确认(吃过太多口头承诺的亏)
环节 | 常见坑点 | 避坑方案 | 数据支持 |
概念设计 | 文化元素误读 | 双人复核机制 | 《中国神怪图谱》P112 |
原画定型 | 建模可行性低 | 预研技术沙盘 | 2023虚幻引擎白皮书 |
1.1 那些年我们交过的学费
去年中秋主题皮肤就因为没注意甲片数量:原画按《营造法式》画了108片龙甲,结果建模时发现要兼顾动作拉伸,实际只能做72片。最后不得不返工重做,预算超了15万。
二、程序猿和美术的“相爱相杀”
做烛龙鳞片流光效果时,技术总监老李和特效师阿雯的对话特别典型:“你这个shader在移动端要掉到20帧了”“可PC端效果无敌啊”“但70%用户用手机玩!”
- 技术评审四步法:
- 原型阶段就做多平台渲染测试
- 建立性能红线指标(如:中端机≥45fps)
- 每周五的“暴力测试日”
2.1 参数化设计的妙用
现在我们用Substance Designer做鳞片材质,参数化调整让不同部位的磨损度、光泽度可以批量修改。上次调整烛龙头部材质,从4小时缩短到20分钟。
传统流程 | 参数化流程 | 效率提升 | 来源 |
手动绘制不同状态 | 滑块统一调整 | 300% | Adobe MAX会议记录 |
三、测试组的“大家来找茬”
上季度最崩溃的事:明明验收时鳞片层次分明,上线后玩家截图却糊成一片。后来发现是某型号手机自动开了画质增强,反而导致过曝。
- 真机测试清单:
- 覆盖市占率前20的手机型号
- 模拟极端网络环境(如:地铁隧道场景)
- 记录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表现
现在我们的测试机架上贴着便签条:“记得关XX品牌的AI画质增强”“测试前清空游戏缓存”,这些血泪经验比任何文档都管用。
四、彩蛋: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执念
做龙须物理效果时,动画组老吴坚持要捕捉真蛇的运动轨迹。我们租了条黄金蟒在动捕棚待了三天,结果预算单上赫然写着:“蛇粮费800,精神损失费2000”。
最后验收那天,当烛龙在屏幕上舒展身躯,鳞片随着呼吸微微开合,所有人都没说话——这种时刻,你就会觉得之前所有的争吵、返工、通宵都值得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