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年晚会观众定位与吸引策略
跨年晚会的观众定位与吸引策略:让跨年夜不再冷场
又到年末,各大卫视和线下活动主办方都在摩拳擦掌准备跨年晚会。可别小看这场年度大秀,光是去年某卫视跨年晚会就砸了8000万制作费,结果收视率却比前年跌了15%。这年头要让观众守着电视看完整场晚会,可比让南方人接受咸豆花还难。
观众画像:先搞清楚谁来跨年
就像相亲前得先了解对方喜好,策划跨年晚会也得先摸清观众底细。去年某视频平台的后台数据就很有意思——他们的跨年直播观众里,25-35岁群体占47%,但实际下单购买晚会周边产品的却以18-24岁居多。
年龄密码:别指望老少通吃
年龄段 | 观看偏好 | 停留时长 | 数据来源 |
---|---|---|---|
18-24岁 | 明星阵容/互动游戏 | 平均42分钟 | QuestMobile 2023 |
25-34岁 | 怀旧金曲/视觉特效 | 68分钟 | 艺恩数据 |
35岁以上 | 传统歌舞/语言类节目 | 全程观看率35% | CSM媒介研究 |
兴趣图谱:追星族≠真观众
去年某顶流明星的粉丝团在晚会开始前刷了200万条弹幕,结果该明星表演结束后,直播间实时人数直接腰斩。反倒是某老牌乐队的表演时段,弹幕里突然冒出一堆"爸妈让我来打卡"。
- 追星群体: 关注特定艺人,容易形成数据泡沫
- 家庭观众: 重视节目合家欢属性,黏性更高
- 跨年仪式党: 需要氛围感,不在意具体内容
吸引策略:把观众焊在座位上
摸清了观众是谁,接下来就得想想怎么把他们"勾"过来。还记得去年那个出圈的虚拟主持人吗?某平台靠这个噱头首小时就新增了300万观看量。
内容配方:流量密码要这样配
根据艾瑞咨询2023年的报告,观众对跨年晚会的期待值里,"惊喜感"首次超过"明星数量"。某二线卫视去年尝试让新闻主播表演说唱,这段视频在抖音的播放量比他们请的流量小生还高22%。
互动魔法:别让观众当木头人
- 实时投票决定节目顺序(某台使用后观看时长提升28%)
- 跨屏抽奖需要完成指定动作(如全家比心拍照)
- AR技术让观众镜头出现在舞台大屏
互动形式 | 参与率 | 二次传播率 | 数据来源 |
---|---|---|---|
弹幕抽奖 | 15.7% | 3.2% |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 |
实时投票 | 41.3% | 18.6% | 欢网科技 |
AR互动 | 63.8% | 37.9% | Digital TV Research |
传播玄学:酒香也怕巷子深
去年某地方台的绝活儿是提前1个月在短视频平台放"节目泄露片段",结果那些所谓的"偷拍视频"观看量累计破亿。后来被扒出来都是策划的,但人家收视率确实涨了。
预热要像连续剧
- 倒计时30天: 放出嘉宾剪影引发猜测
- 倒计时7天: 每日解锁1个节目关键词
- 跨年夜当天: 直播间红包雨整点开抢
说到这儿,想起去年双十二期间某购物APP的锦鲤活动——他们硬是把跨年晚会门票和清空购物车绑定,结果活动页面UV直接破千万。这告诉我们,有时候观众要的不是晚会本身,而是那个"万一中奖"的可能性。
渠道组合拳怎么打
根据新榜研究院的数据,去年跨年期间晚会相关话题在微信视频号的分享量是微博的2.3倍,但热搜上榜数量却相反。所以别光盯着传统平台,像小红书上的"跨年妆容"话题,阅读量能到9.8亿,这不比硬广香?
眼看着又到年末,各家晚会团队应该已经开始熬夜改方案了。其实观众要的很简单——要么给我快乐,要么给我感动,再不济给我个发朋友圈的素材。只要记住,现在的跨年晚会不再是单纯文艺汇演,而是场大型的社交货币制造机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