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节活动:了解重阳糕的文化意义
重阳节活动:一块重阳糕里的岁月温情
巷口王叔家的蒸笼这几天格外忙碌,白蒙蒙的热气裹着桂花香飘满整条街。街坊们都知道,这是重阳节要到了。在北方老城,家家户户都保留着亲手蒸重阳糕的习惯,就像我奶奶说的:"吃了重阳糕,寒冬不折腰。"
一、藏在蒸笼里的千年密码
重阳糕最早记载于《西京杂记》,汉代时称作"蓬饵",用黍米和蓬草蒸制。唐代文人段成式在《酉阳杂俎》里记载,长安城每逢九月初九,市集上会出现用枣、栗装饰的"花糕"。
朝代 | 名称 | 主要原料 | 特殊工艺 |
---|---|---|---|
汉代 | 蓬饵 | 黍米、蓬草 | 石磨研磨 |
唐代 | 花糕 | 糯米、枣栗 | 分层蒸制 |
宋代 | 重阳糕 | 粳米、桂花 | 模具成型 |
二、蒸糕人的指尖绝活
老家做重阳糕最讲究"三蒸九揉":
- 头蒸:新米浸泡三时辰,木甑初蒸至五分熟
- 揉制:趁着热气反复捶打,让米粒黏而不烂
- 二蒸:铺上自家晒的桂花糖,叠九层寓意长久
三、南北糕点的文化对谈
在苏州拙政园边见过用糯米粉塑成的狮峰重阳糕,玲珑剔透得舍不得下口。而陕西朋友家传的千层重阳馍,足足要擀二十七层面皮。
地区 | 特色 | 象征意义 |
---|---|---|
苏州 | 水晶糕体,嵌松子仁 | 福寿双全 |
开封 | 夹枣泥馅,撒五色糖 | 五子登科 |
泉州 | 红曲米染糕,配茶汤 | 鸿运当头 |
四、现代厨房里的老手艺
如今年轻人在短视频平台分享改良版做法:用破壁机代替石磨,以零卡糖替代蔗糖。上周在社区烘焙课见到用山药泥做的重阳慕斯,表面还用可可粉画出寿星纹样。
五、重阳糕的现代隐喻
写字楼里的下午茶时间,行政姑娘把重阳糕切成小块分装。95后实习生咬了一口惊呼:"这不就是古代版的能量棒嘛!"逗得大家直乐。或许这就是传统美食的生命力——既能承载历史,又能与新时代对话。
窗外飘来熟悉的桂花香,街角面包店新推出的重阳米糕刚出炉。接过温热的包装盒,想起奶奶总说"重阳糕要趁热吃",忽然觉得这流传千年的味道,原来一直离我们的生活这么近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