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找寻线索活动方案》的用户画像构建
当我们在玩密室逃脱时 到底在找什么?
上周带侄子去商场新开的侦探主题馆,看着孩子们拿着放大镜在假血手印前兴奋讨论的样子,突然想起去年公司团建时设计的失败活动——准备了价值三万的无人机大奖,结果参与人数还没超过两位数。这中间的差距,或许就藏在「给对的人设计对的线索」这件事里。
一、为什么说用户画像是活动设计的探照灯
记得老张去年在小区搞的「寻找最美阳台」活动吗?他往公告栏贴了张A4纸通知,结果来参赛的全是遛弯的大爷大妈。要是他早知道年轻妈妈群体才是阳台美化的主力军,完全可以在幼儿园门口放些卡通线索卡片。
活动类型 | 典型失误 | 画像修正后效果 |
亲子寻宝 | 线索藏在文字说明里 | 改用AR扫描图案提升45%参与度(数据来源:艾瑞《2023亲子互动行为报告》) |
情侣解谜 | 任务耗时过长 | 设置15分钟短线索链提升复购率32%(数据来源:易观《Z世代约会消费洞察》) |
1.1 线索设计里的「代际差异」
给00后设计的线索可能需要埋梗在抖音热评里,而70后可能更吃「报纸寻物启事」这套。上次帮图书馆做的古籍寻踪活动,我们特意在老年读者常翻的《本草纲目》里夹了线索便签,结果当天古籍阅览室的使用率创了三年新高。
二、三步画出会呼吸的用户画像
别被那些专业术语吓到,其实就像给朋友准备生日惊喜——得知道对方喜欢巧克力还是慕斯蛋糕,常去健身房还是咖啡馆。
- 数据收集阶段要像菜场阿姨记老主顾
- 「王婶周三买鱼,李叔周末买牛肉」式的细节记忆
- 线下活动记得统计参与者鞋跟磨损程度(反映步行习惯)
2.1 给用户贴标签的「小心机」
别再用冷冰冰的「25-35岁女性」这种标签了,试试这样的描述:「会在小红书收藏野餐攻略,但实际执行时选择外卖火锅的懒系精致女孩」。某商场根据这个画像设计的「外卖袋寻宝」活动,让午间客流提升了2倍。
传统标签 | 场景化标签 | 线索设计应用 |
白领群体 | 「等电梯时会刷完三条短视频」 | 在电梯广告屏设置动态解密游戏 |
大学生 | 「上课手机电量总低于20%」 | 在共享充电宝租借处设置线索 |
三、那些藏在奶茶杯底的秘密
去年爆火的「奶茶寻宝记」就是个经典案例。主办方发现目标用户有三大特征:
- 53%会拍奶茶发朋友圈
- 28%习惯收藏杯套
- 下午3-5点是下单高峰期
于是他们把线索做成可折叠的杯套拼图,既符合用户习惯又自带传播属性。据说有男生为了集齐线索,连续两周请全办公室喝奶茶,这大概就是画像匹配的魔力。
3.1 特殊人群的「线索偏好」
给程序员设计线索千万别用「藏头诗」,他们更吃「二进制编码」这套。某科技公司年会用代码写的线索,让平时沉默寡言的工程师们玩得比谁都嗨,据说还有人半夜翻公司垃圾桶找隐藏线索。
四、从王者荣耀学到的线索设计
游戏里的成就系统给了我们启发:
- 青铜玩家需要明确指引(如地面荧光箭头)
- 星耀玩家喜欢隐喻线索(如古诗谜题)
- 王者级用户追求开放式探索(如需要组合多个场景信息)
某地产售楼处把这套体系用在「寻找理想户型」活动中,结果客户停留时间平均增加47分钟(数据来源:克而瑞《2023营销创新案例集》)。
最近帮社区设计的垃圾分类寻宝活动,就是在居民每天倒垃圾的时间段,用不同颜色的垃圾袋作为线索载体。张大妈现在见到我就念叨:「你们那个茶叶渣属于厨余垃圾的提示,可比宣传册好记多了!」
看着窗外又开始飘雨,突然想起那个总在咖啡馆角落写生的姑娘。或许下期活动的线索,可以藏在素描本的某一页?谁知道呢,用户画像这件事,本来就是不断发现惊喜的过程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