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访朋友:如何通过问答促进团队协作
采访朋友:如何用问答打破团队协作的玻璃墙
周三下午三点,我在星巴克见到做项目管理的大学室友小林。他西装口袋露出的会议记录本边角已经卷起,手机屏幕还停留在企业微信的99+未读消息界面。"我们部门上周刚用问答法解决了三个月的项目卡点,"他搅拌着已经冷掉的拿铁,"想知道怎么做到的?"
当晨会变成审讯现场
市场部张总监的遭遇在茶水间传开:上周二早晨,他要求团队成员轮流汇报进度时,新来的实习生当场哭了出来。这种单方面输出的工作汇报,像极了老师抽查背诵课文,办公室里开始流行起"晨会恐惧症"。
传统例会模式 | 问答协作模式 |
---|---|
领导单向提问 | 全员自由发问 |
回答时间≤3分钟 | 追问次数不限 |
60%时间在念PPT | 85%时间用于讨论 |
设计问题的五个魔法开关
小林从公文包掏出张泛黄的便签纸,上面用荧光笔标着:
- 场景化提问:"如果明天客户突然要求提前交付..."
- 假设反转:"假如我们现在要从零开始..."
- 具象化追问:"你说的'系统卡顿'具体发生在哪个操作节点?"
问答风暴实战记录
研发部的真实案例:当项目停滞在第37天时,技术主管王芳在会议室白板上写下:"我们现在最不敢问的问题是什么?"
那些让人坐直身体的问题
- 测试组小李:"为什么没人提过服务器承载量的问题?"
- UI设计师阿杰:"我们是不是被竞品带着走了?"
- 实习生小雨:"文档里的专业术语我看不懂..."
常规会议产出 | 问答会议成果 |
---|---|
3项待办事项 | 17条改进建议 |
2人主动发言 | 全员参与提问 |
5页会议纪要 | 12张即时贴墙 |
落地问答文化的三个台阶
透过咖啡厅的落地窗,能看到对面写字楼里亮着灯的会议室。小林用吸管在桌面上画出三个同心圆:
第一步:问题漂流瓶
每周三下午,茶水间的红色铁盒会收集匿名提问纸条。"为什么晨会总要站着开?"这种曾经被咽回去的问题,现在能得到正式回应。
第二步:问答角色卡
- 提问者(戴蓝色胸牌)
- 追问者(别黄色徽章)
- 总结者(挂红色挂牌)
第三步:问题博物馆
走廊尽头有面贴满便利贴的玻璃墙,最新增加的展品是:"客户说'再考虑考虑'时,他们到底在顾虑什么?"旁边贴着销售部七个不同版本的解答。
暮色渐浓时,小林的手机弹出新消息:"问答会议纪要已上传,本次共解决遗留问题5项,新增协作方案3个。"他笑着把最后一块蛋糕推到我面前:"看见没?这就是问题带来的甜蜜负担。"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