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的阳光透过树叶间隙,在社区服务中心的玻璃窗上投下斑驳光影。我们十二个大学生围坐在长桌前,手指沾着马克笔的颜料,正为三天后的社区感恩活动做最后准备。作为活动负责人,我翻开去年活动的照片——那时候的场地布置略显单薄,互动环节也总冷场。今年,我们决定用团队协作破局。
一、活动策划期的三次头脑风暴
记得第一次策划会是在学校阶梯教室,空调坏了,大家拿着打印的《社区服务活动指南》当扇子。小琳突然指着手册第23页的流程图:「去年物资准备环节足足花了4小时,这次能不能用并行工作法?」她边说边在白板上画出三个并排的箭头。
- 物资组:2人负责联系商家
- 运输组:3人调度车辆
对比去年单线流程,这次的分工让筹备时间缩短了65%。当我们把这个方案发给指导老师时,他特意在微信群里发了三个大拇指表情。
工作模式 | 参与人数 | 耗时(小时) | 出错率 |
---|---|---|---|
传统单线式 | 6 | 4.2 | 12% |
并行协作式 | 6 | 1.5 | 3% |
意外插曲带来的启示
就在活动前夜,暴雨预警突然升级。原本计划在露天广场搭建的感恩墙面临泡水风险。负责场地的阿杰凌晨两点在群里发消息:「要不要启用备用方案?」我们临时组建的应急小组用视频会议快速决策:
- 将主会场移至室内篮球馆
- 保留户外互动区但增设防雨棚
- 增加室内导引员至8人
二、现场执行中的默契配合
活动当天,签到处的晓雯发现很多老人不习惯电子签到。她立即从物资区抽调便签纸,手写号码牌分发给参与者。这个临场应变让原本可能混乱的入场环节变得井然有序。
游戏区的互动数据最能说明问题:
时间段 | 参与人次 | 平均停留时长 | 满意度 |
---|---|---|---|
上午场 | 87 | 15分钟 | 89% |
下午场 | 126 | 22分钟 | 93% |
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感动
后勤组的大刘发现很多志愿者顾不上吃饭,默默准备了二十份快餐放在休息室。当我们在对讲机里听到他说「饭在微波炉,记得热一热」时,正在维持秩序的小美突然鼻子一酸。
三、复盘会上的思维碰撞
活动结束后第三天,我们在咖啡馆开了三个小时的复盘会。最激烈的讨论发生在物资管理环节:
- 阿强认为应该增加10%的备用物资
- 小雨提议建立电子化库存系统
- 我记录了七条改进建议准备写入报告
看着窗外渐暗的天色,晓雯忽然笑起来:「你们记不记得那天张奶奶非要给我们塞自己种的黄瓜?」此刻的咖啡馆弥漫着拿铁的香气,和二十天前筹备会上的燥热形成奇妙呼应。
写在最后的话
当社区主任把感谢信交到我们手上时,上面还沾着小朋友画太阳公公的金粉。或许真正的团队合作就像这些金粉,平时藏在指缝里看不见,但在某个阳光正好的午后,会突然在信纸上闪闪发亮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