蛋仔派对牛奶自定义鱼
当牛奶盒在蛋仔派对里变成鱼:一场离谱又上头的自定义实验
凌晨2点37分,我第18次把牛奶盒捏成鱼的形状扔进《蛋仔派对》的温泉池里。屏幕上的蛋仔们开始用头顶这条"鱼",公频里飘过一串"???"和"这啥阴间操作"。这大概是我玩这个游戏三年来干过最无聊也最快乐的事——用游戏里的自定义道具系统,把牛奶盒改造成会游泳的鱼。
一、为什么是牛奶盒?
这事儿得从两周前说起。当时我在便利店买了个三角盒装的草莓牛奶,捏着空盒子准备扔掉时,突然发现折起来的开口特别像鱼尾巴。第二天打《蛋仔派对》时,正好遇到个玩道具赛的大佬把香蕉皮改造成了冲浪板——这游戏的自定义系统比我想象的更疯。
《蛋仔派对》的道具编辑器有几个关键参数:
- 物理引擎:能识别物体的重量分布
- 表面材质:决定滑动/弹跳系数
- 碰撞体积:实际大小和视觉模型的误差值
牛奶盒的优势在于:
材质 | 纸质表面自带细微摩擦力 |
结构 | 中空设计能模拟鱼类浮力 |
变形 | 折叠后能产生不规则运动轨迹 |
二、从牛奶盒到鱼的魔改过程
第一次尝试惨不忍睹。直接把牛奶盒模型导入游戏后,这玩意儿在赛道上像块砖头似的砸穿了三块木板。后来发现要在编辑器里做三个关键调整:
1. 重心要够飘
把默认的底部重心点往上提了37%,结果这货开始在水里打转——对,就是要这个效果!现实中的鱼游泳本来就不是直线前进的。
小技巧:测试时发现重心偏移超过45%会导致模型在空中解体,别问我怎么知道的。
2. 给"鱼鳍"加碰撞
把盒子两侧的折痕设成独立碰撞体后,奇迹发生了:
- 左侧折痕碰到障碍物会向右转
- 右侧折痕被撞时往左偏
- 两个同时受力就向前窜
这特么不就是鱼的反应机制吗?!
3. 玄学参数:弹性系数
经过23次调整后,这些数值最接近鱼类游动:
头部弹性 | 0.73 |
身体弹性 | 0.61 |
尾部弹性 | 1.12(必须超1才会摆尾) |
三、在实战中能有多离谱?
现在这条"牛奶鱼"已经成为我们战队的秘密武器:
在竞速赛:把它扔在跳板前,能形成持续6秒的波浪助推(系统判定为"液体扰动")
在生存赛:调整到最大体积后,这玩意儿会像鲸鱼似的把其他蛋仔拍飞
最绝的是捉迷藏模式——把牛奶鱼藏在池塘里,伪装成场景装饰物。上周有个倒霉蛋对着它观察了整整一分钟,最后公屏发了句"这鱼包装怎么印着保质期"。
当然也有翻车的时候。有次在决赛圈放出20条迷你牛奶鱼,结果服务器延迟导致所有鱼开始抽搐,最后演变成一场电子克苏鲁灾难...
四、比官方鱼更真实的秘密
对比游戏自带的鱼类道具,牛奶鱼有几个反常识的优势:
- 运动轨迹更随机:官方鱼的游动是预设动画,而牛奶鱼受物理引擎实时计算影响
- 交互反馈更细腻:被撞击时纸盒的变形程度会改变浮力系数
- 成本低到发指:基础模型用的就是游戏内免费牛奶盒道具
现在战队里已经发展出"牛奶鱼教派",最新研究成果包括:
- 用巧克力奶盒改造成深海鱼(深色伪装+下沉速度+15%)
- 酸奶盒做的鱼会留下短暂尾迹(材质粘性参数)
- 在盒子上画眼睛图案能提升20%恐吓效果(视觉心理学实测)
凌晨3点41分,我又手痒调整了几个参数。这次牛奶鱼在碰到温泉边缘时突然垂直立了起来,像个喝醉的卫兵。公频里飘过一行新消息:"求教程,想用薯片袋做鲨鱼"...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