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游戏考据:生化危机和第五人格谁更早诞生?
凌晨三点半,我盯着屏幕右下角的steam库和网易启动器,突然冒出个无聊但较真的问题——《生化危机》和《第五人格》到底谁先出的?这问题就像泡面汤底里的辣椒籽,明明不影响饱腹却让人忍不住想捞干净。
先来点背景音效
空调外机在窗外嗡嗡响,让我想起《生化危机2重制版》里警察局的发电机声。这个系列实在太老了,老到它的初代发售时我还在用Windows95系统玩扫雷。而《第五人格》给我的印象还停留在2018年地铁上看到有人用手机玩,那时候全面屏手机才刚普及。
- 卡普空的LOGO和网易的红色图标在脑海里打架
- 抽屉里还留着2002年买的《生化危机》盗版光碟
- 手机相册有张2019年《第五人格》cosplay展的糊照
翻开发黄的游戏年鉴
摸出手机查维基百科的时候,咖啡已经凉了。表格比文字更直观,干脆列个对比:
项目 | 生化危机 | 第五人格 |
初代发售日 | 1996年3月22日 | 2018年4月2日 |
开发公司 | 卡普空(日本) | 网易(中国) |
首发平台 | PlayStation | iOS/Android |
看到数据瞬间笑出声——这俩根本是游戏界的祖孙辈。《生化危机》初代面世时,《第五人格》的制作人怕是还在读小学。不过仔细想想,这个对比本身就像在问"唐诗和网络小说谁出现得更早"。
一些有趣的细节
翻《电子游戏软件》2003年合订本时,发现个冷知识:1996年《生化危机》开发成本约200万美元,而据网易财报显示,《第五人格》首月研发投入就超过1500万人民币。换算通货膨胀率的话...算了这题超纲了。
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疑问?
窗外的鸟开始叫了,我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荒谬性。仔细想想可能因为:
- 这两年《生化危机》重制版太火
- 《第五人格》的蒂姆伯顿风格让人误以为是老游戏
- 手机游戏的生命周期感知和主机游戏完全不同
朋友微信发来段语音:"你半夜研究这个是不是有病",背景音里他的Switch正在运行《生化危机4重制版》。这倒提醒了我,现在年轻人确实容易把重制版和原版的年代搞混。
两个游戏的时空穿越
突然想到件有意思的事:如果按游戏内时间线,《生化危机》初代故事发生在1998年,而《第五人格》的维多利亚时代背景大约在19世纪末——这样算反而是《第五人格》的设定更"古老"。这种错位感就像发现爷爷的劳力士比孙子的Apple Watch走时更准。
冰箱里的可乐没了,就像卡普空永远挖不完的冷饭。从1996到2023年,27年间生化危机系列出了:
- 8部正传
- 12部外传
- 6部电影
- 数不清的重制版
而《第五人格》这五年已经更新了:
- 36个求生者
- 28个监管者
- 17张地图
手机突然弹出网易游戏的更新通知,锁屏显示凌晨4:17。这更新频率倒是印证了现代服务型游戏和传统买断制的区别——一个像定期维护的古建筑,一个像天天装修的网红店。
制作人之间的代沟
三上真司1996年开发《生化危机》时32岁,丁磊推出《第五人格》时47岁。这个年龄差刚好够:
- 前者在PS1上创造僵尸
- 后者在手机上还原克苏鲁
查资料时看到《游戏机实用技术》某期提到,初代《生化危机》因为视角问题被嘲笑是"固定镜头恐怖片",而《第五人格》刚上线时被吐槽"手机操作反人类"。看来不同时代的玩家骂起游戏来倒是心意相通。
天快亮了,楼下早餐铺开始炸油条。突然想起《生化危机2》里也有个加油站场景,而《第五人格》里求生者翻窗的动静,像极了我碰倒外卖盒的声响。游戏和现实就这样莫名其妙地交织在一起,就像这篇越写越跑题的深夜随笔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