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电信套餐不再只是套餐:用情感营销让用户离不开你
上周五下班路上,我在地铁站看到某电信运营商的海报——「全家共享套餐,每月省出一顿火锅钱」。正掏出手机准备扫码时,后面的大叔嘟囔着:「又搞价格战,上个月刚被隔壁公司挖走客户,这个月又来...」这话让我突然意识到,电信行业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:流量越送越多,用户跑得越来越快。
一、被套餐价格绑架的行业困局
根据工信部最新数据,2023年电信用户月均离网率已达4.7%,比三年前翻了一番。当我们拆开营业厅里包装精美的合约礼盒,会发现里面装的都是相似的配方:
- 流量包从20G卷到「不限量」
- 宽带速率从100M飙到千兆光纤
- 合约礼品从电水壶升级到扫地机器人
某省级运营商市场总监曾私下透露:「现在搞促销就像吃止痛药,搞活动当月离网率能压到2%,下个月立马反弹到6%」。这种饮鸩止渴式的营销,让整个行业陷入「不促销等死,促销找死」的恶性循环。
价格战背后的情感缺失(表格对比)
传统营销方式 | 情感营销方式 | 用户留存周期 |
「充200送50」 | 「您的生日月,话费我们请」 | 3个月 vs 18个月(来源:麦肯锡2023通信行业报告) |
「宽带免费提速」 | 「孩子网课期间自动开启学习加速通道」 | 6个月 vs 36个月(来源:Gartner客户体验追踪数据) |
二、把冷冰冰的SIM卡变成情感连接器
去年冬天,河南某县城营业厅做了个实验:在老年机里预存10条语音提醒。当检测到连续48小时没通话记录时,自动播放子女录制好的「天冷加衣」语音。三个月后,这些用户的ARPU值反而提升了23%,远高于同期办理优惠套餐的用户。
建立情感账户的3个关键动作
- 在用户子女高考期间自动赠送「状元流量包」
- 根据用户作息习惯设置「勿扰模式」开关
- 为连续使用5年的用户颁发「通信守护者」电子勋章
中国电信的「暖心计划」就是个典型案例。他们在用户APP里植入了「通信温度计」功能,能显示本月与家人通话时长占比。很多用户反馈说,这个功能让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每周给父母打电话。
三、让用户从「忍受者」变成「共建者」
杭州某社区搞了个有趣的活动:邀请居民参与设计「理想中的通信服务」。有位退休教师提议「希望宽带故障时,维修师傅能顺便教老人用手机挂号」。运营商真的把这个需求做进了服务标准,现在该社区续约率高达91%。
传统服务模式 | 情感共建模式 | 用户推荐率 |
7×24小时客服 | 「宽带义诊」社区服务日 | 12% vs 68%(来源:中国通信研究院调研数据) |
短信账单通知 | 「家庭通信健康报告」 | 9% vs 53% |
最近注意到有个叫「信号花园」的项目很有意思。运营商在APP里开辟虚拟种植区,用户每天登录浇水就能兑换实物礼品。更妙的是,真正的基站周边真的会种上用户「培育」的绿植,这种虚实结合的设计让参与率飙升到83%。
四、从通信管道到情感枢纽的蜕变
上个月帮我爸办理携号转网时,发现他坚持用了15年的号码下有张「通信时光轴」,记录着第一次给海外留学的我打电话、孙子出生当月的流量激增等特殊时刻。最终老爷子红着眼睛说:「不转了,这号码跟老伙计似的。」
某地市公司的「记忆银行」服务更让人触动。他们帮用户把十年内的通话记录做成声音相册,有位用户发现已故母亲最后一通电话是提醒她带伞,这个功能让该营业厅当月离网率直接降为0。
现在有些前沿的尝试已经开始结合AI技术,比如根据用户语音习惯生成「通信人格画像」,或者当检测到用户情绪低落时自动推荐心理热线。这些充满人性温度的创新,正在重新定义我们与通信服务的关系。
窗外的雨还在下,手机突然弹出条提醒:「您所在区域即将迎来强降雨,已为您自动开启灾害预警信息服务。」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关怀,或许就是电信服务最好的打开方式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