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者荣耀到底是谁家的孩子?天美和光子的那些事儿
凌晨3点,我正瘫在电竞椅上刷贴吧,突然看到个帖子问:"王者荣耀之前是天美还是光子的?"这问题可太有意思了,就像在问"肯德基和麦当劳谁先发明了汉堡"——得嘞,今晚别睡了,咱就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。
先说结论:是天美做的
直接甩答案可能有点无聊,但咱得先把话说清楚。《王者荣耀》从头到尾都是天美工作室群(Timi Studio Group)开发的,光子(Lightspeed & Quantum Studios)压根没沾过边。这个误会可能来自腾讯内部工作室复杂的"套娃"关系,就像分不清可口可乐和雪碧到底是不是一家。
为什么会有这种误会?
这事儿得从腾讯的游戏帝国说起。腾讯内部有四大工作室群,活像四个游戏界的武林门派:
- 天美工作室群(代表作:王者荣耀、QQ飞车)
- 光子工作室群(代表作:和平精英、欢乐斗地主)
- 魔方工作室群
- 北极光工作室群
2015年那会儿,天美和光子确实在同类型游戏上打过擂台。当时天美搞《王者荣耀》,光子同期在开发《全民超神》。结果你们都知道了——王者荣耀成了国民手游,全民超神...呃,现在00后可能都没听说过这游戏。
对比项 | 王者荣耀 | 全民超神 |
上线时间 | 2015年11月 | 2015年8月 |
开发团队 | 天美J1工作室 | 光子工作室 |
现状 | 日活1亿 | 2020年停运 |
那些年我们搞混的工作室
说实话,我也经常被腾讯这套"俄罗斯套娃"式的工作室命名搞懵。比如:
- 天美旗下有J1-J7七个工作室
- 光子有量子、光速等五个子工作室
- 有些项目组还会临时重组
这就好比你去海底捞,永远分不清给你递毛巾的小哥和加汤的小妹是不是同一个人——反正都穿着一样的制服。
王者荣耀的"前世今生"
要说清楚这事儿,得把时间轴拉回到2015年。当时手游MOBA市场还是个蓝海,腾讯内部两个团队同时立项:
- 天美的《英雄战迹》(后来改名王者荣耀)
- 光子的《全民超神》
这俩游戏我都玩过,早期的《全民超神》其实更接近端游体验,画风写实,操作硬核。而王者荣耀走的是轻度化路线,把DOTA的复杂机制简化成了"右手搓技能,左手走位"的傻瓜操作。
结果你们也看到了——硬核玩家撑不起市场规模,反倒是王者荣耀这种"有手就能玩"的设计成了爆款。据说当时光子团队都快抑郁了,明明先上线三个月,结果被后来者按在地上摩擦。
一个冷知识
王者荣耀最早不叫这个名字!它经历过三次改名:
- 2015年7月:《英雄战迹》(测试用名)
- 2015年10月:《王者联盟》(因为碰瓷LOL被骂惨了)
- 2015年11月:《王者荣耀》(终于定名)
要是当初坚持用"王者联盟"这名字,说不定现在玩家们都在说"打王联"而不是"打农药"了...
为什么是天美赢了?
这个问题我采访过几个游戏行业的老炮儿,总结下来就三点:
- 用户洞察够毒:天美发现手游玩家平均单局时长不能超过20分钟
- 社交裂变玩得溜:微信/QQ好友直接显示段位,这招太狠了
- 更新节奏飞起:早期每周一个新英雄,虽然平衡性稀烂但玩家就是买账
反观《全民超神》,非要坚持什么"原汁原味的MOBA体验",结果一局比赛动不动30分钟起步。我大学室友说过至理名言:"蹲坑时间都不够打完一局的游戏注定要凉。"
工作室之间的"爱恨情仇"
其实腾讯内部这种"养蛊式"竞争很常见。除了天美和光子,还有:
- 《刺激战场》vs《全军出击》(最后光子赢了)
- 《QQ飞车》vs《天天飞车》(天美双杀自己)
- 《穿越火线》手游的两个版本...
这种内部赛马机制虽然残酷,但确实能逼出好产品。就像我那个在腾讯上班的发小说的:"每次电梯里遇到隔壁项目组的,空气里都飘着火药味。"
不过现在两家工作室倒是形成了默契:天美专注竞技类,光子深耕战术竞技。你看《王者荣耀》和《和平精英》不就处得挺好?毕竟谁也不想再来一次两败俱伤。
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幕后
翻了下2016年的《腾讯互娱年度报告》,发现个有趣的数据:王者荣耀项目组最初只有17个人,而全民超神团队超过50人。结果小团队逆袭的故事,活脱脱手游界的"大卫战胜歌利亚"。
据说天美当时有个"神秘操作"——他们把游戏内的防御塔伤害调低,让新手不容易被塔杀。就这么个微小改动,新手留存率直接涨了15%。这细节谁能想到?
写到这儿突然想起个段子:去年王者荣耀五周年庆,光子工作室官微发了条"恭喜友商",配图是张司马懿(王者英雄)和和平精英角色的PS合照。评论区都在刷"阴阳怪气第一名"。
得,天都亮了,显示器右下角的时间提醒我该去睡觉了。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——其实游戏是谁做的没那么重要,重要的是它给你带来过快乐。就像我现在还记得2016年宿舍断电后,和室友用4G热点开黑到凌晨的日子...
网友留言(0)